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音樂」標籤的文章

最喜歡的專輯(下)

圖片
承上回~~ 8. Arcade Fire:《Funeral》 我還是覺得Arcade Fire的第一張專輯最好,更勝於 《 Neon Bible 》, 和後來拿了Grammy Album of the Year的那張 《 The Suburbs 》 。我相信不少人也有如此想法吧,這張可謂完美的出道作後來成為了連他們自己也不能超越的巔峰。 很豐富很嘉年華式的一張專輯,無論情感表達還有配器編曲都如此澎湃,背後探討的議題和情緒卻是如此灰暗。   9. Mono 《 Under the Pipal Tree》 我知道《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》超級有名,也知道 《 One Step More and You Die 》 才是Mono真正嶄露鋒芒的作品,但我還是覺得第一張專輯 《 Under the Pipal Tree 》 方為最好的Mono。從〈The Kidnapper Bell〉到 〈 Op Beach 〉 的三首歌近乎完美,尾曲 〈 Human Highway 〉 也是Mono最能touch到我的歌。 我覺得Mono的專輯,封面美術和音樂質素是成反比的,即是,封面越好看的就越難聽,反之亦然。有空的話可能會寫篇過千字長文說說他們吧,有空的話。 10. Toe:《 The Book About My Idle Plot on a Vague Anxiety》 Math rock來說這張幾乎無敵了.....我到了現在都不知道這個馬頭是怎樣擺的。 11. Moses Sumney:《A romanticism》 到了現在我還依稀記得第一次聽這張 《A romanticism》時 ,那 種驚為天人的感覺(雖然這張專輯好像只是2017年出的)。 其實我更喜歡二專 《 Græ 》 的一些歌(例如〈Gagalin 〉 , 〈 Me in 20 years 〉 ),但 《A romanticism》 整體更好一些,而且 《 Græ 》的封面很醜,是的,比這張還要 醜 。 還有這張專輯我最喜歡的歌,反而會是作為 intermezzo的〈 Make Out in My Car〉,就原來那個版本,長兩分半鐘歌詞只有三句結尾有巴松管(我猜)的那個版本。 14.  Ellen Loo:《Pillow Talk》 這張專輯 很成功地平衡 了mainstream和indi

最喜歡的專輯(上)

圖片
  隨便寫寫吧,排名不分先後。 1. Daft Punk:《 Random Access Memories 》 明明是在玩復古但你會覺得很futuristic的作品.......既有《Get Lucky》和《Lose Yourself to Dance》這些pop songs,又有 《 Giorgio by Moroder 》 這些比較alternative的東西,可以說是一張雅俗共賞的藝術品了。 而且這還是一張聽起來就已經覺得很「貴」的作品,就算用我家那部廉價電腦音響也能聽得出這張album錄音做得極為講究,就算用多貴的音響播這張東西也會嫌自己設備不夠好。 2. 惘聞: 《看不見的城市》 記得卡爾維諾那本 《看不見的城市》我前後讀了幾次,第一次是讀中學時從公共圖書館借的,完全看不懂,第二次是在中大讀書時做一個不知道甚麼鬼報告,要提及到這本書。中大圖書館那本 《看不見的城市》還留有上幾手借閱者用鉛筆做的筆記, 不得不承認, 那些小小的「眉批」對理解 卡爾維諾 那堆奇怪的象徵和隱喻 實在有很大幫助,但最後我還是趕不及在還書期限前讀完。現在再從圖書館借,沒有了那些注解相信也不會讀得懂吧。 這張專輯的名字來自卡爾維諾,但謝玉崗也承認自己未讀完家中那本 《看不見的城市》,且大槪會永遠維持未讀完的狀態。嗯,這樣我的罪孽感減輕了不少, 雖然我也不太能聯想到這張專輯和卡爾維諾有什麼關係。 3. Candy Claws:《 Ceres & Calypso in the Deep Time (Forever?)》 Wikipedia和bandcamp都顯示這張專輯叫 《 Ceres & Calypso in the Deep Time》,就唯獨bitchfork叫這張專輯做 《 Ceres & Calypso in the Deep Time Forever 》,究竟後面有沒有" Forever"...... Candy Claws基本上就是把Slowdive所做的東西做得更極致、推得更遠,整個音牆做得更吵、更繁茂,再配上一流的vocal演繹,在我聽過的shoegaze來說這張算是第一了( 這句話其實有點大逆不道) 。而更難得的是,就算剝開嘈雜的音牆和合成器,這張專輯的旋律也寫得很好。 4. Slowdive:《Souvlaki》 這張應該

Daughter/ Ex:Re (下)

圖片
  Retrieved on August 26, 2020 from 4AD  ,  https://4ad.com/releases/890 呃...... 承接 上回: https://thunderandcicada.blogspot.com/2020/08/daughter-exre.html 再之後Elena Tonra拍拖了,又分手了,然後Daughter休團了,再來便是Tonra以Ex:Re的名義推出了首張同名solo唱片,Ex:Re讀作“X-ray”,意思正是Regarding ex。這個模式有點像Taylor Swift,記得以前人們在Taylor 分手以後都會說「又有新歌聽了」,只是Taylor每次分手會寫一首歌,但Elena Tonra則是直接做一張唱片出來而已,而透過這張唱片的風格我們或者能夠推測,分手的過程並不算順利,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問題吧(專輯裡有首歌就叫Liar)。 我認為呢,如果每次Tonra受過情傷以後都能做出一張這樣的傑作,作為一名聽眾而言我個人是不太介意她多受幾次情傷的...... 這張專輯我會覺得是有點化繁為簡,相比起Daughter時期減去了更多的效果器,結他和鼓和收斂了不少,令Elena Tonra那優美的vocal更為突出。在這張專輯中Tonra的vocal給我的感覺是很薄、柔和,但又不會輕得像一些玩shoegaze的vocal那樣。有種呢喃感,好像以歌的形式來訴說着甚麼似的(〈the dazzler〉一曲尤甚)。而這張專輯最大的特色應該是那貫穿全作的,極為濃厚的幽怨感了。如果說Daughter時期的作品是有種很淡的哀傷,那這張專輯的憂愁便是完全盈溢而出了。由〈New York〉的fade out那種輕吟,到〈Too Sad〉中尾段情緒的釋放,當你以為這種幽怨感到〈Liar〉一曲便到頂端時,後面竟然還有一曲更為憂鬱的〈5AM〉。我聽歌通常是不太會理會歌詞的,但這張專輯的歌詞實在令人難以忽視,包括〈Romance〉的"Romance is dead and done/And it hits between the eyes on this side",〈 Liar〉的"What do you think of me?/Tell the truth, you self-absorbed lig

Daughter/ Ex:Re (上)

圖片
寫完以後又發現太長,應該也會分成兩篇出吧。 Retrieved on August 26, 2020 from  Rolling Stone,  https://www.rollingstone.com/music/music-album-reviews/not-to-disappear-199395/ What's your favorite band of all time? 於我而言,答案會隨時間變更。中學時期我曾經是Radiohead和東京事變的腦殘粉,之後又迷過Russian Circle, 惘聞, Slowdive, Beach House, Mono, Gorillaz等等等等不同種類不同genre的樂隊。 但現在的答案,是一隊名為Daughter的英國三人樂隊。 這個答案我想應該會是暫時的,將來可能會變成另一些我現在還未聽過的東西,但現在、這一刻而言就是Daughter。而今天終於要介紹他們了,我覺得興奮的同時又有點擔心、緊張,希望這篇介紹文不會寫得太差吧。 那麼,開始了。 先簡單介紹一下背景, Daughter成立於2010年,由北倫敦長大的女vocal/bassist Elena Tonra, 瑞士結他手Igor Haefeli和法國鼓手Remi Aguilella所組成( 我一直很好奇他們是怎樣走在一起的),在發行了兩張EP以後,他們於2013年經著名indie廠牌4AD推出第一張studio album 《If You Leave》,一張優秀的Folk album,但又有點dream pop的感覺。整體的情緒是憂傷、哀美的,但又不是那種呼天搶地、傷春悲秋無病呻吟式,而是一種很melancholic的感覺,就像是...秋天的最後一片楓葉緩緩掉落,那種淡然的哀傷,和美。(我很討厭用這種比喻,但這裡有點詞窮...) 而Elena Tonra的vocal...我直接援引Youtube上一句comment吧 (好吧我承認其實就是我又詞窮了) 。 "She makes sadness sound so beautiful." 之後4AD releases了這張專輯內五首歌的live record,我覺得是把這些歌曲昇華到另一個層次。整個現場演出比起album version的搖滾三大件動用了更多樂器,添加了更多元素,包括木琴、

Boris (下)

圖片
呃...... 承接 上回: https://thunderandcicada.blogspot.com/2020/08/boris.html Wata曾經被形容為"one of the best guitarists of her era" 1 ,實所言非虛。(Photo r etrieved   on August 26, 2020 from twitter@Borisheavyrocks, https://twitter.com/borisheavyrocks/status/670155804582932480 ) Boris的多產和多變令評論他們的音樂變成一件異常困難的事, 但我想由他們那張真正在國外打響名堂的作品《pink》開始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。 老實說我自己也不是完全喜歡這張album的所有歌曲(especially for the song "pink", it's too punk for me),但〈Farewell〉和〈Blackout〉的整個pace玩得非常,非常,慢,和沉重。這種反其道而行之,節奏極慢的搖滾樂反而營造了一種異樣的壓迫感和窒息感,會令人屏息靜氣,等待著何時會彈下一粒音,甚至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,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極端緩慢和沉重的音樂應該叫做doom metal或者drone metal,而Boris好像是外國公認玩drone metal最好的幾隊bands...... 之後我想說說在youtube上一個〈Just Abandon Myself〉的現場表演片段, 那是我整輩子見過最詭異最奇特又最精彩的現場錄影了。開始是wata一段很好聽的guitar solo,然後便是Takeshi抬着他標誌性的雙頸結他在狂掃,鼓手Atsuo和Takeshi都披頭散髮,忘我地狂敲/掃着自己負責的樂器,整個畫面其實有點像X Japan。而一旁的Wata事不關己似的繼續冷靜地彈她的結他, 好像完全忽視了隔鄰那兩個瘋掉了的長髮男性同伴,在中段他們又都已經被粉紅色乾冰煙霧完全包圍覆蓋(我從來沒有在concert裡看過這麼濃的乾冰霧),就這樣持續轟了將近10分鐘,到了最後的四分鐘又變成了Wata和Atsuo玩着一段全世界沒有幾個人聽得慣的noise music(不要和sonic youth那種noise r

Boris (上)

圖片
  好像太忘形,最後寫得太長,應該會分成兩篇出吧。 Retrieved on August 26, 2020 from  No Country For New Nashville,  http://nocountryfornewnashville.com/2016/08/05/review-photos-boris-w-earth-8-1-16-third-man-records/ 這隊樂隊最大的問題是名字與時任英國首相撞名, 要查他們相關資料有點困難,在 youtube 上搜尋 "boris live" 通常都只會出現約翰遜的演講紀錄 ...... 有次 Radiohead 的主音 Thom Yorke 不知道接受什麼訪問時, 說自己近期正在 "obsessed with a japanese metal band: Boris." 考慮到兩者無論名氣還是風格都相差甚遠, 這可以說是一件十分難以想像的事 。另外有次看惘聞赴日參加 After Hours 音樂節的紀錄片,片中他們說在整個音樂節中最感震撼的樂隊是 Boris 。 並稱他們的演出有種「宗教的壓迫」。 要知道 After Hours   可是每年日本獨立音樂界最大型的盛事, 2017 年的陣容甚至包括了 Mono, Toe, Envy, Mouse on the keys 等等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團,而有幸在港看過前兩者 live 的我深明他們現場演出的水平是何等厲害,但現在惘聞竟然說 Boris 的演出給他們最大震撼, 這已經從側面上說明了 Boris 的現場演出有多麼誇張了。 或者先介紹一下他們吧, Boris 成立於 1992 年,那是一個全日本都在 X Japan 的時期,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或多或少從中受到了影響,而 Boris 從出道至今大部份時間都維持 Takeshi, Wata 和 Atsuo 的三人陣容,且 Boris 沒有固定的 vocal ,三人都會負責不同歌曲的 vocal 部份。他們的發展和 Mono 有點像,成立初期在日本並未有引起太多注目,反而是在海外率先打響名堂,「牆內開花牆外香」,最後才「傳」到日本變成了一隊傳奇級的地下獨立樂隊。而現在他們在西方也有一定數目的樂迷 (big cult following over 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