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A.A.Williams---totally underrated

圖片
Retrieved on August 26, 2020 from bandcamp ,  https://aawilliams.bandcamp.com/album/forever-blue 首幾篇的樂評/介紹文都是些有一定知名度的artists,這次寫一位正常人應該不會聽過的artist,至少我目前並未見過任何的中文樂評曾提及或介紹過這位來自英國、極為優秀的女歌手,而她youtube上最受歡迎的一首歌〈Cold〉也只有4.3萬views(雖然用youtube views來做指標有點不準確,但也有一定參考價值吧)。正好她上個月推出了新專輯,也就寫一篇介紹文。 最初認識到A A Williams是源於她和日本post rock天團Mono合作的那兩首歌,當時我抱着好奇的心態試聽,頓覺驚為天人,毫不誇飾地說,我整輩子從未聽過如此精彩的女低音。連結如下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b24oymji9Y 後來開始留意A A Williams的其他作品,包括她的首張self-titled EP 《A.A.Williams》。我會認為,她應該是我目前聽過最好的女低音,甚至更勝於Lana del Rey 或者London Grammar之類以女低音聞名的artists(本來還想說Cigarettes After Sex的,後來想想發現不對)。其聲予人感覺沉穩而厚實,陰鬱而憂傷。女低音(Contraltos)本來就十分罕見,能夠唱得如此優美的女低音更是屈指可數(順帶一提,梅艷芳好像也被廣泛形容為女低音歌手)。而且A.A. Williams本來是學classical music,之後才接觸Alternative metal和其他重型音樂(“all things heavy” as she described)。她本來就是一個Multi-instrumentalist,同時具備pianist, cellist和guitarist的身份。所以她的歌曲有大量使用弦樂、鋼琴等傳統樂器的特徵,而且也有classical的影子混雜其中,令整體予人感覺更感優雅、凄美 1 。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2GV3EyeWUM 最後便是今年7月3日才推出的首張唱片《Forever Blue》了,聽了幾次,也覺幾乎無...

惘聞

圖片
Retrieved on August 26, 2020 from  Bad Lemon,  https://badlemon.rocks/2018/03/04/xie-yugang-wang-wen/ 惘聞到現在還是我最喜歡的post rock band,原因很簡單:他們去年來過香港表演,而我當時在場。那是我人生中第二次看live show,在現在已經倒閉了的This Town Needs。惘聞現場感染力簡直一流,甚至到了現在,我還能記得當時的大槪。而他們最新那三張唱片《八匹馬》、《歲月鴻溝》和《看不見的城市》我都聽得頗熟,以至現在到youtube看他們的live record,前奏響起一陣子我就大槪知道是哪一首歌了,而這對post rock band而言是頗困難的。 惘聞是一隊來自大連的樂隊,目前成員有七人,到2020年為止發表過10張專輯,算是十分高產的樂隊了。而七人的編制亦非虛有其表,惘聞的成員每人平均能玩兩種樂器,樂器種類涵蓋小號、大號、提琴、木琴等。 我有時候覺得, 很多樂隊是三個人在做五個人的東西, 而惘聞那種浩瀚感是七個人做到一整隊小型管弦樂團的效果。 而我覺得惘聞在小號上的運用可能是他們最恐怖的武器。如《大連天空》的小號令人感覺跌宕起伏,《海洋之心》的狀麗遼闊,《水之湄》的溫暖和煦,《大連勿語》的悲壯悠長......(此句幾乎動用了我所有的文學細胞, 果然個人遣詞造句能力實在退步不少)。小號在rock band裡其實並不算特別罕見,但我聽過其他有小號的樂隊如American Football, TTNG等等,卻沒有一隊能做到惘聞的小號般突出、存在感強烈。我想主要原因,可能是惘聞作為一隊post rock band並沒有vocal,所以小號有點取代了vocal的角色吧。其實我覺得同為中國樂隊,同樣有小號手之下,惘聞整體甚至更勝於比他們紅好幾倍的萬青。惘聞的小號予人感覺慷慨激昂,而萬青的小號個人覺得有點土。而如果要比較的話,我覺得惘聞早期那首有歌詞的《垂死的歲末》,已經比萬青很多歌曲要來得優秀了(那個guitar riff實在美得 沒話說 )。另外,惘聞的小號手還會吹低音號,而低音號的加入甚至令惘聞一些歌曲的層次更顯優厚(如〈紅牆黑牆〉)。還有一點我見比較少人提及的是,惘聞的弦樂也是一流,雖然並不常見,且惘聞的管樂和弦樂通常都只會出現...

Radiohead

圖片
  Retrieved on August 26, 2020 from Happy Mag ,  https://happymag.tv/radiohead-are-taking-a-break-from-making-music/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radiohead? 有關Radiohead的介紹文早已多如牛毛,但我還是想寫一寫他們,儘管Radiohead已經有名到一個程度,你跟別人說你平時會聽Radiohead,別人不會當你在聽indie。Radiohead作為一隊所謂的indie band,去年更入選了搖滾名人堂,雖然他們應該根本不在乎這些東西吧。 (題外話:其實indie music的劃分到了現在還可謂眾說紛紜,有人堅持indie music一定要經indie label而非大型廠牌發行,有人卻認為是在於非主流的曲風和實驗精神 1 ,本文無意在此爭拗indie music和indie artists的定義,此文純粹當成mainstream的反面) 只是Radiohead在所有音樂迷心中都有着神枱級的地位吧,我首先接觸indie music也是源於radiohead的。當時的我覺得香港流行曲總是充斥着一堆悶得半死的唱K情歌和失戀歌,而歐美的mainstream pop又總是一堆dubstep/Electro炒成一堆供人落club播放,聽多了也覺無甚特別,碰巧那時候忘了從哪裡接觸到Radiohead的歌,然後便開始聽一堆「亂七八糟奇奇怪怪又冇人識」的indie music了。可以說,Radiohead是我的主要indie啟蒙,帶着我進入indie music的全新世界。高中有段時間當我心情不好時,會自己一個鎖在房內loop Radiohead, the Neighbourhood, Lana Del Rey之類的歌,現在想來,我對自己竟然還活得好好的而沒有患甚麼情緒病抑鬱症感到驚奇。(到了現在我還一直覺得香港樂壇的觀眾不太能接受新鮮事物,接受不了編曲稍微複雜一點、實驗性強一點的歌,導致現在還是只有一堆大同小異的唱K情歌和失戀歌) 有不少樂評和介紹文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一個論點:「談Radiohead時要以專輯作為單位」 2 ,我大致同意,Radiohead最恐怖的地方是他們幾乎每張專輯都在...

Blue Foundation

圖片
  Retrieved on August 26, 2020 from ALDI life Musik,  https://www.lifestore-flat.de/artist/blue-foundation 這隊樂隊可以算是「由細聽到大」吧,我是在高中開始認識他們的,有些歌就一直聽到了現在。 大槪介紹一下吧,Blue Foundation是一隊丹麥樂隊,但他們的發跡地主要是在紐約,而樂隊成員基本上也是來自丹麥,除了來自英國的Scott "MC Jabber" Martingell和日本DJ Tatsuki Oshima(我到了現在都不明白Tatsuki 是如何混進去的)。而個人認為他們最恐怖的武器,是來自丹麥的女vocal Kirstine Stubbe Teglbjærg。 在2001年他們經April Records發行了第一張同名專輯 《Blue Foundation》,這張專輯我聽下來感覺像portishead那種有點dark和壓抑的trip hop,但又加了一點點jazz和hip hop之類的元素在內,整體是有其風格在內,但實在算不上是一張傑作,不過最後一曲〈Evo 〉十分優秀。開始由drum beat和Kirstine的vocal引入,再來是鋼琴、弦樂和少量的bass,鋼琴有點jazz的感覺,而Kirstine的vocal十分輕盈,拿挰得恰到好處,給人一種sexy的感覺,貫穿全曲的drum beat也像是carry了整首歌,這首〈Evo 〉值得大家一聽。 第二張專輯是在2004年經Virgin Denmark發行的《Sweep of Days》,這張專輯收錄了我認為他們最好的歌曲〈Bonfires〉,在此曲中Kirstine的vocal表現略微尖細,其中高音的演譯可謂無懈可擊,加上弦樂的配合塑造了一種神秘、憂鬱的ambient,中段的Trumpet更是錦上添花,全曲迷離而性感,若我要排一個top 10 favorite songs of all time的表,這曲〈 Bonfires〉應該會在內。《Sweep of Days》另外的〈 As I Moved On〉、〈 End Of The Day〉、〈Sweep〉和尾曲〈My Day〉都值得一聽,事實上只要是Kirstine負責vocal的歌我都覺得不錯(聽Blue Found...

Ellen Loo 《Pillow Talk》

圖片
  圖片來源: https://i.kfs.io/album/global/6432519,1v1/fit/500x500.jpg 信不信由你, 第一篇樂評要寫什麼其實早已經決定好, 甚至是遠在這個blog建立之前就已經決定好的事。這張《Pillow Talk》私以為是香港音樂界其中一張最好的album,也是本人暫時的all time favorite之一。當然,若不是本來這張專輯就是限量品且在Ellen自殺後旋即被人炒上天價的話我是很想買一張來收藏紀念的...... 先說說這張專輯的背景吧,Pillow talk算是香港歌手Ellen Loo的一個project,是一個畫展、一本畫冊和一隻唱片的名字,整個計劃源自於Ellen確診患上了躁鬱症,在治療過程中的創作。(不得不說,可能情緒病對藝術家創作會有點影響,林夕產量最高的那段時間剛好就係他抑鬱症最嚴重的時期,而駱以軍寫《西夏旅館》那時都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和暴食症,這張專輯亦如是,Ellen 患上了躁鬱症,然後一張如此優秀的作品就出現了。) 由於找不到這張專輯任何歌曲的現場演出,所以也有點無從考究當中使用的樂器,但相信大部份時間都應該在用木結他,也有上承at17那種neo folk的感覺,可以觀察到的是首兩曲結他彈得很碎,還有就是首三首的drum beat打得很好、佷悅耳。而整體感覺予人感覺陰鬱,但又不是純然的哀傷,而是有各種情緒混雜其中。例如第一曲〈發抖〉以輕快的鼓聲來引入,鼓和bass的配合非常好,感覺活潑、輕盈,Ellen的呤唱也十分悅耳。而最後一曲〈天色很暗〉又有種在前面陰霾過後雨過天晴的平靜。硬要形容的話整張專輯的感覺有點像Arcade Fire那張《Funeral》,雖然兩者的曲風實在大相逕庭...... 全作私以為最好的歌是第三曲〈16〉,有一點陰鬱的neo folk,編曲方面那種首尾呼應的結構令人想起了Beach House的名作〈Bluebird〉,全曲由很輕的木結他和簡單的drum beat構成,中段卻引入了一小段電結他,令人驚喜,而Ellen的中高音表現實在堪稱妙絕。其次可能是〈rocky dreams〉和〈無我〉吧,〈無我〉一曲有種輕微的歇斯底里的感覺, 其他配樂輕得好像她在清唱一樣, 那種vocal有點想起Angel Olsen那張《My women》的一些歌,就是那種差一點點變成雞...

First blog!

圖片
這段日子實在難捱,所以我決定寫些樂評。 之前一次十分平常的和大學同學下課食飯,席間談到閒時在家會做甚麼,大家的興趣大多不外乎打機、煲劇之類,而輪到我時,我說我會聽歌。一個不怎麼驚喜甚至有點廢的答案,但卻是實話。自大學一年級開始我就在不停地聽歌,涉獵了一堆亂七八糟的indie music,有段日子我除了睡覺以外,一半時間都在塞上耳機聽歌,不少經典巨作我都是在上學和下課回家的途中聽完,這些日子累積下來應該也接觸了上百張albums,回過神來,才發現自己和所謂的主流音樂漸行漸遠,自己迷的一堆shoegaze, punk, post rock之類,身邊幾乎沒有人聽過。 想寫樂評,是因為一來太久沒寫過任何像樣的文字了,趁自己開始執筆忘字之前趕緊隨便寫些東西,作個紀錄,二來我也想推廣、介紹一下自己喜歡的音樂,有見早段時間this town need/hidden agenda結業了,甚感遺憾,而若拙文能哪怕吸引到一個人去認識、甚至嘗試欣賞一些所謂非主流的音樂,令香港這些獨立表演場地/樂手能夠多一個觀眾,亦庶幾為一功德也。而且我也想知道我的音樂品味是否真的如我朋友所言,奇怪而獨特。每次我去我的朋友推薦一些我所喜歡的歌, 得到的評價大多是「難聽」和「唔知唱乜」,其實我覺得我聽的歌是十分大路的,我喜歡的band和artist也應該很有名,我想知道我的音樂品味是否真的如此不堪。 但問題是,本人不詣樂理,其他專業的music reviews所分析的哪裡用了甚麼chord progression,哪裡的拍子如何轉變,我都寫不出來,所以我想,我會寫和我能寫的東西基本上只會是自己的主觀聽感, 而且也不會專業到哪裏去吧。 之前在一些音樂社群看見有人post了一張類似的照片,覺得挺有趣的, 所以現在也自己試著做一張這樣的photo grid。 當中的albums最早一張在1991年推出,而最新的有今年年頭,甚至上個月才推出的專輯。其實相中大部分都是很「大路」很有名的作品,能夠認出相中大部分專輯也不會是一件難事吧,當然, 我也偷偷地塞了幾張正常人不可能聽過的albums。如果有人路過看見這張圖然後留言說一句:「X,呢隻我聽過喎。」我應該會十分高興。 我覺得我自己的寫作功力,並未至於讓讀者看完以後等於聽過了一張專輯, 但如果有一人看到我寫的樂評,肯嘗試找來聽一次,也不枉去寫一篇樂評了。